主要介绍动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动物的类型及特点、如何科学饲养小动物、饲养者的社会责任、如何与小动物相处、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规、人类行为与动物保护、动物保护工作、动物与文化、动物保护综合实践活动等知识。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来了解动物保护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认识动物生命的观念,达到培养仁人爱物的生态文明意识。书中列举、链接了大量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实例,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和现阶段动物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华文化与动物的渊源关系,感受到承“承仁人爱物”的优秀美德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一个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爱心使者。
在饥不择食的物资匮乏时代,在人权都得不到保障“人吃人”的社会里,在文盲、科盲、法盲充斥人群中,哪谈得上对动物的保护?哪能有尊重其他生命,重视生物多样性的觉悟和远见?反过来看,一个标榜文明的民族和社会,不应把满足自己的食欲和种种利益建立在对动物的残酷折磨上,不能置物种的灭绝和地球的未来于不顾。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大自然的一次飞跃,爱护动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文明的人类,应该有更文明的自然观、世界观。
中山市开始了这项崇高的事业,致力创建生态文明,关注动物的保护,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标志着这座国家文明城市正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做为中山市民,我们以此为荣,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来说,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观念要改变。重要的是学习。育人者自己先要搞明白“爱护动物”的这些“什么“、“怎么“和“为什么“,自己先要具备正确的生态观、伦理观、价值观,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会误人误事的。其次,要研究怎么样把这些道理创造性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教育实践;要”为人师表“,在全社会营造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互利”的文明风尚。我们就在做这样的尝试。